Dharma Heart 22

"I breathe in love & I breathe out love fully"

婚姻是

人生是一趟旅程,所以有始便有終,也是如此所有的關係最後也離不開生離和死別。婚姻也是這樣的一回事,不也是生離或死別~

年輕的時候失去過一個孩子,所以我從來便沒有打算當媽媽,因為覺得能遇到一個好好當爸的男人,似乎太難了,那樣到最後就是在圓滿我的性格:有一個永不被填補的缺撼,而這個缺撼留我自己一個享用就好。


年輕的時候我擁有過兩次因愛充滿內心而願意結婚,可惜,那兩次我也沒有結得成婚。
第一個男人總是很真誠的愛護我,所以我總是不夠好,而剛好配合我的人格設定,在這段短短的關係裡我內心自卑到一個無可救藥的點,所以沒有成婚是很自然的事,現在能當講心事的朋友也是配合整個人生旅程的節奏。
第二個男人的自卑比我更甚,而我還願意為他的不瞭解而放棄「生命任務般的工作」,這樣違犯了生命故事的節奏吧?所以驚天動地般分手,也是十分配合我們的人格設定。
其他我遇到的感情,我也是十分理智和冷靜的,不是不喜歡而是沒有「壓力」。35歲以後,我還認為自己生命功課裡沒有結婚這個項目,所以專心在自己的工作和個人成長上。

婚姻,是一份很辛苦的功課,吃力不討好,在於對手未必會和你合作,有時會覺得對手的不合作,其實也是一種合作,是一種成就對方的合作。
那年我老公劉生說:不如我們一起吧?
我說:我不會再有那種,失去愛人而痛哭的愛,如果你要那種就放過我吧~
他說:我覺得太難得遇到一個真的瞭解我的人,這樣也能遇到,我不想放棄,即使我未有足夠勇氣,但我真的不想放棄
我說:婚姻這門功課真的太困難,我們真的決定今生做嗎?
他說:永遠都不會知道邊一世做是最容易和最舒服的
我說:你啱……咁我有三個條件/問題:一、唔擺酒唔駛影結婚相;二、你戒煙;三、不要孩子的話要避孕。
他說:頭兩個答案係「好」,第三個嗯……可以要一個半個
我說:我畀唔到半個你喎~
他滴住汗說:咁一個
我說:咁樣,就當是補我內心的需要,孩子三歲前我們兩個必需一直在他身邊,湊他,寸步不離地照顧他,不能假手於工人姐姐或上一輩
他說:可以
就是這樣,我們的婚姻功課便更複雜和艱辛,但同時也是愉快的體驗。
那時彩油B109誕生後,我很快地懷孕了。超忙碌不夠瞓、上山下海爬高爬低,甚至失足跌過兩次,孩子還是緊緊的抓緊了和我們的聯繫。

我們婚前已經「知道」自己在九型人格裡的數字,所以有一個基本的處理態度和技巧。我尊重孩子的靈魂選擇,所以我選擇順產,並且讓自己體驗沒有無痛針的順產。(他是支持的,因為他有很多的正骨個案脊骨問題也是在打無痛針的位置)由於穿水,所以「開」的度數不夠快,醫生給我打了一支肌肉放鬆的針,減短我陣痛的時間,但這也讓我恥骨聯合肌肉鬆了,要學做物理治療,重新和身體底輪連結,重新學行。也是我很深切學會了「生命無法掌控」的課題。我後來才知道,這六個月我是產後抑鬱了,那時我流了一生人三分一眼淚。
配合我的人設,我老公當然是當上那個批判和不理解的角色。都說,婚姻的功課真的好大份。直至孩子上學,學校居然安排導師講解九型人格教養,我老公因為「已經知道啦」而拒絕去坐下,而我覺得教養是另一回事,所以去聽下。回家分享,我問他:你有諗過你同我不是同數字的嗎?在愛的距離當中,你有諗過你是5號的距離嗎?他望著我,五秒後説:無諗過。然後十分鐘後他去書架找來九型人格的書,翻來看著。我說:你這個動作十分5號。
最後,他跟我確認自己的根真的是5號,我說這樣我便明白為何你不明白在困擾中的我,我也原諒了他,我的心結也解開了。

在關係裡,只要愛是認真的,一切都能被體諒的。
在婚姻裡,只要懂得是相互成就,一切都能輕易看開的。
某年,他說如果沒有遇到我,他可能真的會去出家/禪修之類的,遠離世界。我說,如果你現在還有這個想法,不要因為婚姻這個束縛而失去這個渴求,囡囡上了小學我會容易處理,到時你可以重新想一想,問一問自己的心意。
後來,他倒下來,我糾結了差不多半年多,才想通:婚姻,是互相成就的另一層次的意義。

婚姻裡,鬧著、笑著、喊著、咆哮著,這都是生活裡的一部分。看得透便能從中感受到那般滋味。婚姻最可惡的部分,是會讓人失去自我,更甚是活在極度懷疑自己懷疑人生的過程裡面。
人生劇本安排:兩人携手一起渡過這份極度懷疑,或者分別地克服內心的爭鬥。然後,獲得成長。

愛是什麼?愛裡面是包含了相互成就的質素。「這是你的選擇,你決意如此,我會尊重」,我不能勉強你,所以你也不能勉強我~
最後一次為這段婚姻流的眼淚,是在東華醫院社工的辦公室裡。那一刻,我就懂得他成就了我的性格設定。
結婚當日,他沒有看到他期待我喜悅的淚水,我還笑說:信我,如果你死先過我,你的靈魂都唔會見到我悲傷的淚水。我祖父母及叔叔過身時,我也沒有淚水,所以唔駛期望。

婚姻這份人生功課做得太辛苦,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上對方的姓氏,突然間帶著很多互相的期望和想當然,忘了欣賞和appreciate感激對方的付出。還在婚姻關係裡的朋友,不要輕易放棄,記著兩個人一起是互相成就,你的好和壞能讓對方成為的「自己」,對方的好和壞也是成就你成為「你自己」。欣賞對方,感激對方在磨練自己。

我老公曾經講過:老婆,老公係老婆的磨練黎,你睇開啲,加油!
當年我聽後反了個白眼,而且嬲了幾天,現在我可以說:這磨練成就了某部分的我,謝謝你。謝謝你,願意把你童年到結婚前的你,跟我講一次,有些事雖然是遲了好多才講,但你肯講我知,我是感激的。
願你翱翔天際、願你這次沒有遺憾!#
寫於516送別禮後的某一夜
***開始我人生另一份功課,這個性格設定hmm…..不只是要接納了,還需要昇華吧~

木棉花的季節

年初本來想寫篇網誌,思前想後那篇網誌就在我和好友對話之間消失了。有時我覺得是人歲數長了,有很多囉嗦同時也不再想把這些碎碎念記錄下來。

對於花的執念,第一個想到的是牽牛花,然後便是木棉花了!
那些年這些月份,看著漫天飛舞的木棉,心裡還有很多的浪漫,還相信浪漫在人生裡面是存在。到現在長大了,還相信浪漫,但只局限在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浪漫。
如果這公園旁邊不是醫院,我會選擇搬過來住,每天望著這棵木棉樹,想念著心裡的人。(前面那幢望不到醫院,可是租太貴負擔不來。哈哈哈~)

疫情這三年經營困難,但仍有上天的眷顧,在搬了工作室後轉虧為盈,我也能一步步地處理想辦的工作。續了租約是另一個兩年,因為疫情香薰按摩完全停了,房間也漸漸成了我家女兒的小天地。

上年重新開始的塔羅課,把我硬生生的提昇到另一個層面,一個21+1的課程,把我由2001年到現在的筆記和書本重新翻一遍,然後像砌圖把整個卡巴拉和塔羅系統整理一下,加上自己的經驗和觀點,突破了只係占卜的框架。
大量的資料,學生可以唔睇也可以在課堂裡面獲益,這是我的目標。至於最後學生會否幫別人做塔羅諮詢,還是只限用在自己生命當中,一切就順著任何的可能。

最初只計劃開一班
然後,覺得開多一班才對得住份筆記
第一班現在來到尾段,看到學生們的功課,我心裡滿是感動,那些在紙張上的流動,那些在這一年裡的交流,是多麼的present ( is really a present ),好吧!我2024年開第三班。#

2022的1212

雖然好唔想用「飛咁快」咁行貨的形容詞,但實在這是今年第二篇日誌是有點那過。
「1212」對我而言是有那麼的一點小記念,因為某年那天的一件很少的事情,讓我重新懂得我還有能力心動和感動。第五個月亮月的第二十八日的今天。
當一個人傷痕累累,已經無力再回應外在的任何東西時,有一個人做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事,彷彿他是上天派來的天使,讓我記得「你沒有被遺棄的」。我不是基督徒但我相信「神」,我會祈禱感謝一路以來被好好的照顧著,每一個路上遇見的都是讓我覺察生命可以感受喜悅的!

今日塔羅課的單對單coaching session我們倆談到「enjoy joyful」,她說:「只怕樂極生悲」。我說:「無樂極就不會生悲,喜悅是很單純的快樂,感受生命的陽光、積極。」

每天送囡囡返學,我倆途上也會遇到很多雀仔,有時間我們會停一停看看牠們,沒有時間我們便只和牠們講「早晨呀雀仔」。我們會講吓雀仔有幾可愛、幾好笑的神態,有時我們會扮下雀仔行,開心的開始一天。
我個人思想比較古板,覺得對住塊鏡講「我愛你,我原諒你」之類的說話,其實好白痴又唔實用(好真心!冒犯了先講對不起)。首先,我想被愛,不只是我愛自己,所以即使我有一百個愛自己,我還是渴求得到被愛這能量。其次,如果我一直跟自己說「我原諒你」,那即是我的焦點是放係我做錯了什麼什麼,所以我需要原諒自己。Well…..為咩我唔將焦點放係眼前、當下「我有什麼可以做」。


前兩天,囡囡和我一個學生朋友落街買外賣,回來學生朋友說:剛才我們討論哲學。細問下,原來囡囡和店員講拜拜,而店員沒有回應她,學生朋友叫囡囡不要介意店員忙著,囡囡說:「唔緊要呀,係我想同佢講拜拜,佢回唔回應我唔係重點。」
我想到,像存活在大自然的花朵,它們就是一個循環又一個循環的花開花落,自己開心自己燦爛地展示自己「一生」,沒有在意是否有人類或其他存在有沒有欣賞到它。這是生命裡的喜悅!

療癒,不需要很複雜的儀式,只要我們單純的好好的微笑活著。#

向心而行

有一段日子沒有寫什麼日誌,主要是襯著疫情的空檔,把一直想處理的東西處理掉。一些舊筆記、書、DVD或者堆在電郵帳戶裡的,都處理一下。

這相片是4月22日日落時路過拍下來,夜裡坐下來想寫點什麼,女兒卻從睡房走出來,好不容易讓她入睡,到我也有倦意。日子,就是這樣渡過。

日子,自己一個撐著,過得不容易,但也不算是太困難,總有些內心很熱的好友適時給我暖暖的能量,適時的蒲頭吹幾句水,路過送上我喜歡的啡,或者是糧食、快測、口罩、酒、書、各類型的孩子恩物。其實,這些溫暖都來之不易,這兩三年大家都過得不容易,能在這些日子想起對方真的十分感謝!

今年,我聚焦在 塔羅課 裡,重整我二十年的筆記、書本等等,既是重溫回顧,也是值這機會清理一下書架,有些書當年因為需要安全感而買回來,看了十多頁就感到趣味缺缺,放下就完全沒有再翻開過。2018年我收了最後單對單塔羅課的最後一個學生(除了一個人在澳門至今還有未完成的課堂),我以為、我個人計劃是不再教塔羅,因為我找不到新的切入點、很多基本解牌的東西,大家都可以跟不同老師或睇華文書本學習得到,既然找不到新的定位,就好好地把筆記本蓋上。一心把精神和時間放在「時間法則」(星際馬雅13月亮曆),日子就這樣渡過,上年尾突然展開了一個新的節奏,那天是 Kin92,對應彩油塔羅是Temperance (return),如此我便訂下課程名稱和心裡有簡單大綱,重新推出 塔羅課。不過,是三至八人的班制。

這是我終於在班制中找到教學的方法和節奏。
整個課程聚焦在個人、塔羅牌和符號之間的交流、溝通,以及整班能量上的互相支持和信任。加入了Coaching Session,會在大約七堂後開始,在整個課程完成後,會有第二個Session。

2022年是我的「一號年」,容許自己向心而行這一步。#

**塔羅及符號學課,每年開一班。這是時間上的限制,有機緣才開多些吧~

思考Golden Thread 黃金線的象徵意義

尋日整日腦裡出現「golden thread」這個term,其實上星期六8號颱風「獅子山」把我的彩油與塔羅工作坊Day4吹咗去16號,我就開始思思念念「golden thread」。然後臨瞓前決定十二月開一個彩油的 「golden thread」 工作坊,這個部分是彩油證書舊制的三階課裡面有的,但新制就沒有在證書課教,我嘛,懶得整合筆記就hea咗係度,已經被問了很多次, 「golden thread」 的諮詢也做過幾次,就是想再等多一等。
七月開始我在找一本2022年的記事冊,但卻一直遇唔啱,也買了兩本回來,其中一本是綠色封面,顏色對了但內頁不對,翻來翻去就是無法把資料寫入去,正打算在一本記事冊裡手畫算了時…….今天有朋友傳來一張相!!綠色封面的龍貓記事冊!買!那 我就開始searching關於「golden thread」 這個詞的象徵意義好了!!

「golden thread」 是 狄更斯Charles Dickens雙城記 A Tale of Two Cities第二冊的書名。
雙城記是指巴黎和倫敦,故事背景是法國大革命,這書主題思想是為了愛而自我犧牲。我是初中階段看的一堆翻譯名著裡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本,也是後來令我看音樂劇《孤星淚》Les Misérables時有更深的感受。
在雙城記裡面的 「golden thread」 是指女主角Lucie為他人 「編織了好的命運」
/In classical mythology, three sister gods called the Fates controlled the threads of human lives. A Tale of Two Cities adapts the classical Fates in two ways. As she knits the names of her enemies, Madame Defarge is effectively condemning people to a deadly fate. On the other hand, as Lucie weaves her “golden thread” through people’s lives, she binds them into a better destiny: a tightly-knit community of family and close friends. In each case, Dickens suggests that human destinies are either predetermined by the force of history or they are tied into a larger pattern than we as individuals realize./ (網上資料: https://www.litcharts.com/lit/a-tale-of-two-cities/symbols/knitting-and-the-golden-thread )

「thread」 意思是 「線」
在希臘神話裡Moirai是指命運三女神: Clotho (“spinner”), Lachesis (“allotter”) and Atropos (“the unturnable”, a metaphor for death),在她們的中間有一個金色的輪,她們拿著金色的紡錘在編織,每個人的命運也在她們的 「手上」,一但個人的命運編織完成,就無法避免而且不能改變。

「雙城記」一書的開卷語,「那是最美好的時代,那是最糟糕的時代」(It was the best of times.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),而書的最後,雪尼‧卡頓(Sydney Carton)走上斷頭台之前回憶說:「我現在做的遠比我所做過的一切都美好;我將獲得的休息遠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。」(It is a far, far better thing that I do, than I have ever done; it is a far, far better rest that I go to than I have ever known)。
想一想,這是命運女神的 「大整古」嗎?就像很多希臘神話故事裡的主角,或者戲劇裡的悲劇主角,是命運對他不公平還是其實隱藏了一些 「祕密」在當中。生命路上的尋找,需要找到這條 「golden thread」的線索,我們就能有多一點的可能和空間,讓自己覺知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。#

暑假過去便是迎接秋天之時

搬到致富19樓也快一年,還記得自己上年暑假是多麼的焦慮,覺得動彈不得的情緒。再想想,就是前年暑假,我女兒的爸爸因病倒下,並且讓我不見到病人有動力改善自己身體的狀態,我腦筋的糾結。
今年,我是無奈多過其他的狀態,困難還是有的,但是我懂得不會一時三刻能解決,倒不如把焦慮的放在旁邊,好好的生活著。我身體的節奏這幾年完全的「混亂」,我用「混亂」來形容是因為身體和思想有一點斷裂的狀態,他們各自生活著……舉個例子:約了朋友1點在家樓下等,我的思想在12:50已經出了門口,但身體卻呆在家門口,掉三落四的,然後思想便努力批判身體「無用/ 懶惰/ 拖累/ 你又係咁喇」等等,直至情緒在身體裡翻騰,思想便「停口」。

這個「混亂」狀態以前會間中出現,但來來往往的,時好時壞,所以也沒有太過管束 思想的獨立,也容許 身體被批判得體無完膚,反正 思想如何鬧 身體也絕不妥協。

今年暑假的7個星期,我從女兒旁邊觀察到這個現象。
最初,我和大部份的媽媽一樣,囉嗦她不早點上床睡覺,慢麼麼的不知道在幹什麼。然後,第二階段訂立時間規則,她無法跟隨。接著,第三階段放鬆時間限制,但從旁協助她晚上的瑣事,這讓她能12時前躺在床上,可是她碌來碌去眼光光的。進入第四階段,我觀察她的身體和頭腦、情緒狀態,我發現每次我打破她的慣性習慣,她便會秒速入睡。
而我打破她慣性習慣之前,我是會在下午傾計時段時提出,例如把夜燈不再放在床頭,改了放在距離床邊一尺的地方,並且得到她的「無奈」同意。

就是這樣,我便用相同的方法對待我的「思想君」和「身體君」,這星期他倆合作起來,節奏感開始同頻。就是這樣,「情緒君」感受到輕鬆和愉快。我嘛,會繼續給他們仨多一點合作空間,讓他們和睦相處。

回望:
我這7星期在上英國彩油學院「21Keys」的線上課,重整和有節奏地聆聽校長的分享和講解,並且使用44支平衡瓶,這部份待下月完成後,我再寫日誌分享吧!
另外,便是被推動去報名上「美國時間法則基金會」的四星期線上課,當卡在第三星期時,是一個很有趣的覺察轉捩點,頭腦的「思想君」像是罷工的停止批判,還和「情緒君」聯手吃喝喜歡的東西,讓「身體君」重新感受,並且生命安排了一舊有問題的食物給我。我咀嚼了兩分鐘左右才確認危險把它吐出來,然後我清晰感受到自己的一整體,這個整體之間存在著一份無法形容的互信。就是這樣第二天夜晚,我把不小心吸收了的細菌完全地屙掉。
整體,是一種「完整」的感受。就是這樣我這星期彩油線上課連結B19&B97 Key,「時間法則」線上課開啟7th mental sphere就突然間順暢起來。

我單純地感受到 身體、情緒和思想能和諧共處,我對身體這個「載體」必需要更加尊重,而喜歡地球(至少不抗拒活在地球)、好好的活著,是能夠讓身體被愛的「方法」。有了這個 第一步,便可能處理其他部份積存的東西,思想和情緒也能容得下其他可能。

雖然我本來計劃在Patron那邊多寫幾篇文章,以上這個覺察和觀察「拖慢」了,但卻是一個很美好的收鑊。★

勿忘初心

[深夜分享]

星期日帶領第二班 Everyday AuraJin 的工作坊,看到參與的同學能量在流動,想起第一班參與的同學課後跟我的私人分享。不禁讓我想起一連串舊人舊事
這廿年,因為好奇、工作需要等原因,上過大大小小不同老師的課,我也從他們身上汲收了很多教學的智慧、知識和品德,我尊重每個老師,也十分感謝途上遇到他們,有些能變成朋友、深交,有些"止步於此",這些都是命中的緣份和選擇。

學習彩油系統是一個緣份,繼續堅持下去是因為對自己的瞭解,以及懂得這個療癒系統承傳的愛。
沿路確實遇到很多令我沮喪的事,遇到讓我很失望、行為選擇讓我很驚訝的人,但最後我明白到這都是源於我有錯誤的期望和睇法,所以才導致自己的「打擊」。這些經驗現在成為了我的一部分,讓我心裡提醒自己:「做好自己部分,就好」,被誤解了、被錯誤演譯了,那是對方用他的想法去配對我的行為,這也是我無法控制的方向,這也是緣份和生命功課。

遇上Carol老師是2013年2月的事情了,經上官老師認識了她,當時我的女兒還未夠一歲,我還在學習當媽媽這角色。
幾天的相處和往後幾年的電郵來往,讓我從Carol老師身上學習到 心念、心態和自身的愛能調和身邊四周的能量,我從老師身上學習到粉紅色的愛和無私。
當我準備「心之旅程」工作坊時,在13個單元裡,我決定必需要有AuraJin的分享。和Carol老師聯絡買咭,她卻無私地引導我思考和感受,老師的鼓勵和用心的交流生活生命裡的事情,讓我更立體地明白一個「老師」的質素和品德。
我喜歡AuraJin,也感謝 Carol老師贊同我定立中文名稱為 「脈動療癒」,這幾年因為芳療,我學習了關於人體生理解剖學,對於AuraJin有更深入的理解,加上一邊教工作坊 Carol老師一邊給我指引,感激之情真的無法完全用文字展述,我能夠做的就是把 Carol老師 的智慧和愛帶給大家,也希望大家能與自己的身體做朋友,然後做著自己喜歡的事。#

寫於 2021 08 02 #Kin231

充實3月是準備「種子」的時候

也不知原因,一段很長的時間三月也是特別難過的月份。難過渡,是由於做幾多都無用呀,只能等三月過去。懷有女兒後,三月變成一個期待又擔心的月份,因為她是四月的孩子。慢慢,我也開始在這個無咩做到既月份,做些自己歡喜的事情,或是完成一些想做好耐都未做既嘢。

2016 年我開始了做「種子」,每年四期,眨眼今年踏入第六年。今年版面會有些新的內容,有新的朋友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東西。

今年二月開始忙,忙著上緊Avani老師的Zoom課「 The Power of 9」,也忙著安排每月的工作坊內容及筆記。回顧過去廿年自己學習的筆記,有時會瀝瀝在目,有時會全無印象,能結合各個老師的專才,再重新展現,這也是我任務和天賦之一,在過程裡也覺得我還有超大的空間進步。

原本女兒學校開始了逐步回覆面授,但突然間其他級別的學生有家人被診出患上了武漢肺炎COVID-19,那麼又會停面授至她測驗周。測驗周過後便是復活節假期了。就在這段時間,我在Patreon開一個新的「系列」,寫寫每個瓶子的名稱「The naming of the bottle」,但由於涉及處理過濾大量資料,所以可能會寫得比較慢,但這個主題是我想寫很久的了。

至於點解第一個寫B82 Calypso呢?
可能是我很久以前睇電影「加勒比海盜」對這個角色的偏心。所以當上星期上Avani老師課時,她提到Calypso和黑奴有關係時,我突然間明白為何當年這電影會選了一個黑人做這個角色。#

喜歡看我寫的,也支持我寫的,請訂閱: https://www.patreon.com/gomingoi
感謝你~

生日禮物 Friendship Rings

做人這些年學會了不勉強別人,也不勉強自己。有時感情再深也抵不過緣份的淺薄。如果明白「人生八苦,所謂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」,慢慢便會放下執念多一點。
留在身邊的不多,要走了我也不敢留,始終我也不是很好相處的人。
這幾年能談得來的朋友,不是不在香港,就是離開人世,又或者突然間無法再交流,我又回到青少年時期把感受放在心裡的階段。

這兩年生日也是安排和欣靈如常生活的過。如常的收到媽咪在英國寄來的生日咭,如常的喝一兩杯酒吃一件甜點,日子就過了。

今年我收到第一份生日禮物是一隻戒指,戴上手大小剛好。這個朋友眨眼便認識了三十多年,互相看著長大,也看著對方成長、經歷生命裡的甜苦。
她是一個很繽紛、嘈吵、聲音有高低情感表達的人;對於能用Flat Tone表達感受已經好厲害的我來說,是剛好。小時候覺得,只要她在我就不用想太多東西,長大一點時,會覺得她做人有時太離譜,但這些離譜也讓她總是充滿勇氣。

她今年要和丈夫離開香港移民澳洲了
那些小時候呆在她家的畫面,還有我們講過的鬼故,認識過的男人……一切都在心裡。出來工作後,我們見面時間不多,但在我遇到壞事時,我總覺得有一個人在,她離開香港是讓我有一點失去支撐的感覺。

這幾年我在深層地學習 愛別離 的課題
也是這樣,我更懂得別離的痛也不能阻止好好的愛著。別離後就等待著下一個重逢的日子。★

海濶天空

人,是孤獨的來,也是孤獨的走
我相信
我,帶著希望而來,也帶著信念與愛離開
當我望著遠處時,我希望能想起你,然後回神之時,你就在這裡和我相遇。★
2017 10 07 (#Kin137)

這份孤獨其實象一片涼風,能帶我在空中飛舞
我覺得
我,就像蒲公英的種子,帶著希望和喜悅在飛舞
當我停下來時,就風替我選擇了一片落根的土地,然後我們就在那裡相遇。

一切都是緣★
寫於2021年1月

Page 1 of 6

Powered by WordPress & Theme by Anders Norén